這是一張普通不過的集點卡,卻可以很清楚的測驗出有沒有斷捨離的能力。
它的遊戲規則是一個多月期間,消費400元可以換一點,3點可以得到糖一包,6點可以得到米酒一瓶,10點可以得到一盒雞蛋。主婦們很熱衷這樣的集點活動,乍看之下好像可以免費得到這些東西,一定要集一下。其實是變相的銷售手法。
或許三點已經可以換一包糖了,習慣集點的人,會不知不覺被【集越多點換的東西更好】的誘因拉著走,因此不會立刻兌換,而是消費更多得到點數。卻沒想過,除非是一次剛好買了4000多的用品,可以兌換10點的雞蛋,不然以一般小家庭,不太可能會在短短的一個多月間,買這麼多東西。有沒有想過,如果真的缺雞蛋,4000多可以買多少雞蛋,糖,和米酒?卻為了這個,不自覺的多買了很多東西,只是為了【湊】而買。
當買變成湊的時候,原本嚴格的選購條件會開始鬆散,因為開始在意起點數的金額,若今天只消費了350元,一定會再多買一個50元的東西湊齊。這就是無法執行【斷】的心態。不願放棄集點則是無法做到【捨】,硬要換到物品是做不到【離】脫離物品的欲念。
像這張卡片上已經擁有3點,可以換一包糖,卻沒有兌換,因為我清楚知道家裡有糖,不需要這包糖。或許有人會說有免費的為何不拿?拿了,我不需要,它就是占了家的空間。或許有人會說,等家裡用完就可以用,但它不見得是習慣的品牌,而且等家裡用完的這期間也許下次見到它已放到過期。
因為【贈品】不是花錢買的,不會痛,集得很開心換得很有成就感,回去之後常常忽略它的存在,卻沒發現它們正一點一滴侵佔家中空間。
【免費的永遠最貴】
台灣人普遍貪小便宜的心態就是因小失大造成物品囤積的主因。請你看看身邊的集點卡,檢討自己的消費習慣,檢查家中贈品的出現頻率。就可以知道,妳,為什麼家中堆了這麼多東西?為什麼無法整理?為什麼永遠丟不掉東西。
從自己出發,對贈品有控制力,才有對雜物的抉擇力。